
全体记者|岳楚鹏
图片来源:北京日报记者 王家琪 供图
软银集团的AI“游戏”引发市场动荡。
11月11日,软银集团在最新财报中表示,将清算英伟达所有股份,撤回58.3亿美元,并将资金用于对OpenAI的追加投资。
仅第二财季,该集团净利润就达到166亿美元,其中146亿美元归因于OpenAI估值从2600亿美元增加至5000亿美元。
然而,这些令人着迷的数据背后却隐藏着一个谜团。 OpenAI 的投资回报率为 800 万美元。软银不投资真实资金,仅将纸质承诺计入利润。
分析师表示,软银的总投资承诺与实际资金之间可能存在高达 545 亿美元的差异可用,增加了过度承诺的风险。
11月12日至14日,软银股价连续三天下跌,市值总计蒸发269亿美元。
软银集团在 10 月份清算了其持有的 3210 万股英伟达股票,英伟达股价在 10 月底创下历史新高。
一些分析师认为,此举表明孙正义可能预测,推动英伟达市值达到 5 万亿美元的人工智能热潮即将放缓。
不过,软银首席财务官后藤义光强调,此举并非针对英伟达自身的基本面,而是战略性的资源重新分配,旨在为该集团更大规模的人工智能投资筹集资金。 “我们今年对 OpenAI 的投资如此之大,超过 300 亿美元,以至于我们需要出售现有的投资组合,”他说。
这并不是软银第一次清算其在英伟达的股份。公司愿景基金于2017年推出Nvide。它花费了约 40 亿美元在市场上建立了头寸,但在 2019 年初将其清算,损失了超过 1000 亿美元的利润。
此外,软银还出售了部分价值约 92 亿美元的 T-Mobile 股票。这些资金还将直接用于投资 OpenAI 和 5000 亿美元的 Stargate 项目。
自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以来的三个工作日内,软银集团股价下跌12.8%,市值蒸发4.16万亿日元(约合269亿美元)。自11月以来,该公司股价已下跌近27%。
红框显示了自 11 月以来软银股价的走势。
软银集团第二季度净利润达到2.5万亿日元(约合166亿美元),是上年同期的两倍多。仅 OpenAI 估值的上涨就为软银带来了约 146 亿美元的投资收益。
后藤义光在演讲中直言财报电话会议显示,OpenAI 基于公允价值的最新估值为 5000 亿美元。人民币是支撑软银利润的重要货币。
从利润结构来看,146亿美元中的80亿美元并非来自软银实际投资创造的附加值,而是来自该公司名为“远期合约”的巧妙会计方法。
具体来说,根据协议,软银承诺今年 12 月向 OpenAI 追加投资 225 亿美元,估值为 2600 亿美元。因此,尽管截至 9 月 30 日(第二季度财务报告截止日期)这些资金尚未支付,软银已将这项投资预计产生的 80 亿美元收入计入其收益中。
因此,由于投资目标估值增加而产生并计入普通收入的“财务魔力”本质上是未实现的会计收益。并没有给公司带来真正的现金流入,但它使财务报表变得“漂亮”。
MST 金融分析师 DavidGibson 表示,如果 OpenAI 的估值波动或下跌,这种“收益”可能会很快消失。
软银与 OpenAI 的合作凸显了当前人工智能领域投资的一个普遍现象。
大型科技公司和投资机构通过复杂的协议相互合作,并与人工智能初创公司有着深厚的联系,从而支撑了后者的估值。
例如,微软向OpenAI投资了约130亿美元,并指定Azure作为OpenAI的独家云提供商。
另一个例子是,Nvidia 同意今年向 OpenAI 投资高达 1000 亿美元,用于建设大型数据中心,而 OpenAI 也承诺购买数百万个 Nvidia GPU 来填充这些机架。
至于甲骨文,它是OpenAI的早期投资者,并于今年签署了一项协议,将在未来五年内向OpenAI提供价值30万美元的云服务。
刘诺贝尔经济学家保罗·克鲁格曼将这种现象比作“吃掉自己的衔尾蛇”,并表示:“表面上看是销售产生的收入,但实际上是在公司之间流通的同一批钱。”
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高级研究员保罗·卡尔文表示,这种循环游戏在上世纪末互联网泡沫时期并不陌生。 “公司互相购买服务以创造增长的假象,收入数字看起来不错,但实际上并没有产生真正的现金流。”卡宝补充道:“这次的不同之处在于,人工智能公司拥有出色的技术,但他们烧钱的速度超过了将其货币化的速度。”
DA Davidson 分析师吉尔·卢里亚 (Gil Luria) 表示:“硅谷鼓励人们投入真金白银的核心理念之一是‘假装投资,直到成功’。”
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-VCG211478322341
本周,软银还宣布了 4 比 1 的股票分割计划。e 于 2026 年 1 月 1 日生效。正式生效。
公司表示,鉴于近期股价大幅波动,此举的目的是降低个股价格,降低个人投资者的投资门槛,吸引更多投资者,扩大股东基础。
回顾历史,从21世纪开始,软银的股票部门一直是全球最大的。伴随着市场的剧烈动荡。
不过,这些重大危机事件与软银股票分拆之间并无直接因果关系。这更多的是时间上的巧合。
相比所谓的“历史诅咒”,分析师们更关心的是软银未来财务报表的风险。
大卫·吉布森警告说,虽然软银公开承诺投资总额为 1130 亿美元,但其目前可用的融资能力(包括现金、债务和一些可供出售的股权)仅约 585 亿美元,这意味着资金缺口可能高达 545 亿美元。
他进一步分析,为了缩小这一差距,软银未来可能需要动用愿景基金的资金,甚至被迫出售日本运营商软银公司和英国芯片设计商Arm等核心战略资产的股份。他强调,这些潜在的资产处置流程“涉及执行风险”,管理不善可能会影响集团的基本面。
债券市场似乎也嗅到了危险:软银近期发行的债券利率升至8%以上,表明债券投资者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。大卫·吉布森表示:“但股市似乎忽视了这种潜在风险,该风险并未被基金完全覆盖。”
新浪财经公众号
我们每天24小时播放最新的财经新闻和视频。更多粉丝福利,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(新浪财经)